一、批评的价值
艺术批评具有不同的学术层面,最前沿的是批评实践,即批评家运用各种批评方法对作品做出具体的鉴赏、分析、判断与表述。第二个学术层面即批评的批评,它探讨批评的时代背景、文化空间,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学理背景、批评标准、艺术规范和方法论原理,乃至批评家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而制约、影响“批评的批评”的,是第三个学术层面——批评哲学,即有关批评的本体论思考,这是涉及“批评”这一人类知识增长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基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哲学思考。
批评家在今日应该自觉地放弃艺术的立法权和审判权,因为这种艺术的立法权和审判权来自两个并未经过认真检验的假定前提,一是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可以而且必须通过一个主流的统一性的标准来判断取舍;二是认为批评家可以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统一性的标准,并有责任带领画家走向完美之境。
当代艺术家正在放弃对于宏观世界和社会的神话与英雄史诗的吟唱,转向个体的当下生存体验与命名、表述,他们成为时代生活的现场目击者、个人内心经验的自我分析者、现实存在物和现实关系的命名者。他们“以艺术的名义”对已然发生和存在的人与事物加以重新组织和结构,并且自由地命名和仪式化地赋予其意义。批评家在当代艺术的现实面前,重要的是关注创作过程,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和思维模式。在这里批评家成为“猜想者”,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Rename”,即重新命名,赋予意义,批评的作用不是要指出艺术创作没有按“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是尽力了解艺术家正在朝什么方向发展。
批评的“知识资源”和“学科方法”是异常丰富的,古往今来的一切资源和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批评的姿态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独立的。我们提倡“多元论”,但仍应坚信真理和普遍性的存在,只是要明确我们对真理认识的有限性和不完整性,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对真理的表述形式。“多元的共存”是一种生态平衡的观念,具有自然原生态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意义,它使我们在某一个具体的时代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语境、对话情境中进行艺术、思想、观念的对话交流成为可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性(艺术家、艺术观念、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而不强求统一,讨伐异已。
作为批评的世纪的20世纪,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它更多的是催生而不是追随。根据结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存在于话语的体系和结构之上。批评家面对新的艺术作品和传统的艺术规范的冲突,通过自己的阐释,表明传统的规范并不具有不言而喻的正确性,从而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规范产生难以忍受的外在感和陌生感。
二、批评写作的目的
表达自己的欲望是人类共同的心愿,也是产生艺术和写作的灵感源泉,无论什么理由,艺术家和作家都想留下一个记号,创造一个图像,表达某种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为同时代人而创作,也为后代留下思考和欣赏的精神产品。
艺术批评在艺术规范转型期所要从事的工作,是探讨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的结构性变化,从具体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情境中,而不是从某种必然性、统一性的“中心思想”、“主流话语”中寻找艺术变化的方向和可能性。面对一些艺术家的自以为是和某些投机者的胡作非为,批评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在“学术的”或“理论的”批评与艺术家的行为方式、艺术的存在方式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由此,批评自身也将由于批评对象的多元和变动而呈现出多元和变动。不再有“主流的批评”,只有“多元的批评”。按照康德的观点,个人尊严意味着尊重每个人和他的信念。批评者通过努力,尽力使思想之流从所有支流中流出,不使某个人、某类人享有艺术的垄断权特别是艺术阐释的垄断权。
[1] [2] 下一页